正法弘愿 学佛感悟 心有所定,专注做事

心有所定,专注做事

过去的已过去,未来的还没来,送给现在的你!

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: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”短短四句话、16个字,却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哲理。漫漫人生路,风雨几度秋。每个人难免要经历波折坎坷,喜怒哀乐,悲欢离合。过好当下,从眼前开始,人生不是定数,人生是未知数!对过去,学会释怀;对将来,坦然接受;对现在,不遗余力。这是最好的活法,人生最好的状态。

01、物来顺应

人生不是止水,总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。同样的,人生总有低谷,不执着于眼下一时的困境,“物来顺应”,保持一份乐观心态,至关重要。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统治者施行的仁政,但是在当时的乱世,所有的统治者只会赞赏,却不能真正地实施仁政。所以孔子选择了顺其自然,退而讲学著书。最终收获了桃李满天下,很多弟子都为国家尽了力,还留下了照耀千古的中华经典《论语》。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,不停遭到贬谪,深陷贫穷与压抑,晚年最远贬到海南,过日子没钱,生了病没药,几乎就是流放,却始终旷达乐观。一日苏东坡外出,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,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,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,只有他不这么觉得,这就有了著名的《定风波》: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一个人有了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,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,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。《菜根谭》中有云: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窗外云卷云舒。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,你应该做的,是不断调试自己内心的指针,找到自己的节奏感,努力地工作、生活。物来顺应,就能做一个不困惑的智者、一个不忧虑的仁者。

02、未来不迎

忘记了曾经在哪儿看过一个小故事。

有一位老婆婆,每天都在为未来担心。她担心有一天会失去所有的东西,担心自己会生病、担心钱袋会被小偷偷去……于是,她每天都是忧心忡忡,害怕所有担心都会变成现实。有一次她去上街,非常担心自己的钱袋会被小偷偷去,一路上心中都在不停地警告自己要看好周围的人,看谁会真的将自己的钱袋偷走。就在仓促与不安中,她的钱包果真丢了。未来的还未到来,而你过于担心,只会让自己丢失当下更珍贵的东西,这是得不偿失的。曾国藩一生功成名就,但他并非一考成名,也算不上年少得志。他曾这样评价自己:“生平短于才”“自问仅一愚人”。特别是在第六次考秀才时,他没有考上,学台大人给了他四个字的评语:“文理太浅”,这使曾国藩十分焦虑,甚至把这件事当成人生中的奇耻大辱。尽管如此,曾国藩并没有气馁,反而激起发奋读书的斗志。他定下并践行每日作文一篇、写诗一首,读书二十页的提升计划,终于在第七次考试时考上秀才。

泰戈尔说,“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,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。”未来是个未知数,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,但是我们却可以不畏未来,努力做更好的自己。“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,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。当明天来临时,我们可以坦然地笑着说出:我已准备好! 

03、当时不杂

打仗生死攸关,曾国藩将战场的险恶形容为:“后有毒蛇,前有猛虎”。战场上焦虑之时,曾国藩常会静坐,让心静下来,再做决策。他说:“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,若一慌忙,便恐有错,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?故从容安祥,为处事第一法。”在不安的世界里,只有放下执念,抛开焦虑和烦恼,才能让内心回归平和,活出人生的最好时节。这是一种豁然明朗的性情,更是自心清净的处世之态。

看过一则关于画家毕加索的故事。

有好几个月的时间,毕加索每天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画同一幅画,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,近景是一张桌子,一瓶葡萄酒,一把吉它。当时,他的好友,音乐家鲁宾斯经常来画室拜访他。有一次,终于忍不住好奇,问他:“每一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,难道你不厌倦吗?”“因为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,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酒瓶,不一样的桌子,不一样的世界。”这是毕加索给出的回答。很显然,毕加索绝不仅仅是在画一幅画,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定力,是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中,找到掌控全局的力量。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,双手握无限,刹那是永恒。当我们完全陶醉于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时,内心会感到纯净与宁静,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,超越了时间与自身,忘记了时间的流逝,也会逐渐忘记曾经难以摆脱的痛苦和不堪。

在热闹的世界里,只有心有所定,专注做事,才能成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少数人。

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、心经、大悲咒可业障远离,消灾免难,福慧增益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正法弘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fhyjs.com/6736/.html/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20:00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