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
在学佛的在家人中,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,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,认为学佛会影响自己的世务安排;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、放弃了世俗责任,只管自己念佛诵经。其实,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。作为在家居士来说,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,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。
佛教里有一部《佛说善生经》,在这部经里,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: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,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,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。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,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?阿王诺布帕母在《入法门论》中也指出,修行学佛之人,往往把佛法与世间法分开看,或分一部分取一部分,这类行人完全不了解佛法,已落入凡夫见地,是永远也不得解脱的。要明白世间一切皆是佛法,亦皆是行之应证处,了道根源处,因此世间法尚未可以做好,谈其学佛之出世法者,更不能得之明觉也。故修行之人,必先从世间法做起,而后方可谈及深行。修行必须落实到生活当中去,方不为空谈谛道。修行人要利益他人,也要以此作为基因 ,是故世间法之为实为菩提心修习之基因。南无羌佛说法《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》第八十九条错误知见即是指出,凡为了要修行要学佛,干脆不要工作了,辞职,认为只有这样专心修才修得好,这是错误知见。真修行人无论处在何种环境,都一样是依教奉行,并不是辞职专修才是依教奉行。在人际关系上,我们要以慈悲心与人为善,正如南无羌佛在法音中所说“佛弟子不具慈悲亲和是可耻佛教徒”。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,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,更能以此克服我们嗔恨的业障。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,佛教有四摄法门。
四摄法门中,首先就是布施:布施包括财布施,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,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;还有是法布施,我们学佛之后,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、得到一些受用。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,就有责任去开导、帮助别人,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。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,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。其次是爱语:要我们带着慈悲心与人交流,远离两舌、恶口、妄语、绮语这些不好的语言,不让他人产生烦恼。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。第三是要利行:我们所做的每件事,都要对别人有好处、有帮助;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,都不要做。第四是要同事:比如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,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,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。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,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,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,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;或站在自己的角度,要求别人顺从。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,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,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,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。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,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,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,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,心灵受到极大摧残。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,当我们帮助别人时,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,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助缘他,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。
学佛,要学习佛菩萨,以智慧和慈悲,给别人带去欢喜、带去信心、带去利益。慈悲还要有智慧的引导。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,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。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,所谓“悲智双运”。智慧从哪里来的呢?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、思维如来正法,如理思维才能获得。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,智慧自然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。否则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修学会使人偏执一端,不辨正邪,变得越来越固执,越来越偏失。所以修行始终需要正知正见来引导,也只有这样,才有希望和因缘获得菩提的净果。
本文来自网站
http://www.yiqilaixuefo.com/
文章链接
http://www.yiqilaixuefo.com/372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