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法弘愿 学佛感悟 修正自己的行为,找到真实的自己

修正自己的行为,找到真实的自己

每个人都有绽放的时机

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,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,其中一个桶有裂缝,另一个则完好无缺。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,完好无缺的桶子,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,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,却只剩下半桶水。

两年来,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。当然,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。破桶子呢?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,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,感到非常难过。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,破桶子终于忍不住,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:“我很惭愧,必须向你道歉。”“为什么呢?”挑水夫问道,“你为什么觉得惭愧?”“过去两年,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,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,我的缺陷,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,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。”破桶子说。“不是这样的,”挑水夫慈和地说,“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,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。”果真,他们走在山坡上,破桶子眼前一亮,看到缤纷的花朵,开满路的一旁,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,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!但是,走到小路的尽头,它又难受了,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!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。挑水夫温和地说:“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,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,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多少开花呢?我明白你有缺陷,因此我善加利用,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,每回我从溪边来,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!两年来,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。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,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!”

在轮回的漫漫之途上,你和我可以是好的桶,完成我们的送水功能,也可能是破的桶,怎么对待和因势利导,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。在修行的菩提道上,出发点不一样,行走的速度快慢不一,中途的风波大小各异,但佛法的光芒都一样照耀,无有分别。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颗花的种子,沐浴在阳光风雨下,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。有的花,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,有的花,需要漫长的等待。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,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,就怀疑阳光,怀疑自己,要相信是花,都有自己的花期,温暖的阳光都一样对待,我们要做的,是好好地正确地细心地呵护彼此的花,相信终会开放,都会有以殊然之彩利己利他;又也许你我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,那是因为他本不是花种,而是树籽,它的目标是要长成参天大树!所以,生而为人,因果业力所使,你我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,这些并不奇怪,关键是我们怎么对待彼此的这些不足,从这些不足出发,不断以佛陀的法义去修正自己,从而一步一步见天地,见众生,“见”真正的自己。 

一切正知正见以佛陀亲说法音和佛书作为学习、行持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指南!遵奉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教戒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百年一梦,“吃亏”与“讥讽”都不是事

能给别人快乐,是慈悲;能给自己快乐,是智慧。 看不到众生的苦,是自己的慈悲不够。放不下自己的苦,是自己的智慧不够。我们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,生怕有一点牺牲或委屈,但是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快乐。

“能容小人是大人,能培薄德是厚德”,心里难受、委屈,只是因为与对方争利斗气;自己不计较,别人就伤害不了我们。好好把握自己的善业,自有他人抢不走的福报,因为业果不欺。甘愿吃亏的人,不会觉得自己吃亏,这才是真正的豁达、积福。外相上虽然在模仿解脱之路,内心却仍然在五欲八风中摇摆,是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。而此时正是修行之时!佛陀在《众生迷于幻我,不见真我》中,因一位西方佛教徒的缘起所说的法,指出很多人产生的不可解惑的问题,比如感觉生活很累很辛苦压力很大,为此事感觉烦恼。佛陀告诉我们,人是从无明烦恼结聚成四大的身体,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执着与分别取舍,从来没有停息过一分钟,见到好的喜欢的就高兴,就想获得;不好的就不高兴,不想要,从未停息地这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;财和地位,好的荣誉也想要,造成贪著,当贪著强盛就超越道德的规范,不择手段,甚至成为犯罪分子;也有一些人没有去犯罪,树立好的道德,做出好的取舍,因此造成不同的因果:动的是利益众生的念头,就种下好的善根,因会结成果;动的是自私的剥夺他人的念头,就种下恶因;而我们照着《解脱大手印》两大心髓去修行,就是照其涵义去做,不高兴时想到对方是众生,挺可怜的,就会对他们产生出菩萨心肠;无明烦恼产生时,要思维一切不过是幻有,想要生气时就变成欢喜,温暖……当我们一切建立在正见的修行和修法上,眼前产生的好的坏的都是幻化虚假的,不执着就不会烦恼。如果总是只考虑很短时间的苦乐,就不容易理解佛法的内涵。只看眼前和立足长远,这二者的价值观截然不同,若能站在生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,百年一梦,“吃亏”与“讥讽”都不是事,依佛教戒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才是最重要的。而所有的善业都是相应于因缘,如果没有正见的、智慧的引导和辅助,也会被烦恼所染污。犹如美食杂毒,吃了不但不能滋养身体,反而会有损伤。离开了智慧,就没有真正的慈悲,烦恼也会如同杂生的野草,漫延荒芜。

因此,我们常常说,行于世间,要先懂得一些规矩,才不会伤及生命;而学佛,要先学习正确的知见,才不会伤及慧命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正法弘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fhyjs.com/4313/.html/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20:00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