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法弘愿 学佛感悟 往昔辉煌的成就,也不过是一场梦

往昔辉煌的成就,也不过是一场梦

父亲离世我却爱莫能助,万法皆无常,幸福像露珠

编者按:人生八苦交加,经历恍然如梦。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,尚是未知数。是成就解脱还是生死不能自主?学佛修行后,你会对自己的人生,有诸多改变。

整理家居时,我发现了一幅被遗忘许久的水墨画——《沉思的少女》。它在时光飞逝中变得斑驳:纸质发黄且薄,有些地方已破损,但画面依然清新唯美。夜色寂静,月光如水。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,身着青花裙裳,坐在绿茵地上。她青丝如黛,柳眉舒展,犹如出水的白莲,绽放芳华。她略低头,双手微合,视线朝下,娇羞的脸庞漾出纯净的神采,沉浸在遐想的世界里。二十多年前,我家乔迁新居,父亲的好友将这幅画作为贺礼赠予。睹物思人,思念成殇。父亲虽离我而去,但他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脑海,成为记忆中的瑰宝。那年家中喜事不断:年初姐姐收获理想工作,五月全家入住宽敞明亮的新居,六月我考取一所重点学校,八月父亲调任某市直单位,担任处级领导。一时宾客盈门,亲友祝福赞美之词不绝于耳。不久,父亲走马上任到异地开拓局面。他为人正直善良,又凭着出色的领导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,很快打开工作格局,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。人至中年,父亲倍感机会宝贵,愈发追求事业的巅峰,也努力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,希冀把家安在工作的城市,让家人享受更舒适的生活,也方便回乡探望年逾七旬的祖母。我也盼望着父亲的想法早日实现。然而幸福就像草尖上的露珠,屈指可数又转瞬即逝。

两年多后,父亲突感身体不适,经确诊患上肝癌,已是晚期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原本幸福欢乐的家庭转变了风向。由于病情凶险,意气风发的父亲就此卧床不起。他的面容日渐消瘦萎黄,重度贫血导致他头晕乏力,肝腹水的症状令他腹部鼓胀,寝食难安,甚至产生要胀爆的感觉。他的双腿亦出现浮肿。眼见父亲饱受病苦的折磨,我们却束手无策,这一切令人心痛不已,但却是爱莫能助。日子在悲伤和焦虑中度过,后来父亲吃不下任何东西,仅靠输液维持,还出现了吐血症状,令我们的心情降到了冰点。我发现母亲时常在一旁悄悄抹泪。那日我去探望父亲,安静的病房里母亲正给父亲喂药。她小心地将温好的中药让父亲慢慢服下,一勺,两勺……没有言语,只有彼此含泪守望着对方,眼中是满满的深情与悲恸。那个当下,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,父母能相守一生,永不分离。我不愿打扰他们,悄悄退出病房,泪水在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。那日与父亲道别后,我离开了父亲所在的城市,返校参加期末考试。而这一别,竟成永别。直到考试结束,母亲才告知我,父亲已于昨日去世。那一刻,我放声痛哭。父亲深爱着家人,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依然向家人表达内心的愧疚,说未尽到父亲的责任,嘱咐母亲照顾好年迈的祖母,同时也断然拒绝了让我见他最后一面的提议。我明白父亲的心意,他不愿耽误我的学业,更不忍让我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。父亲,在生命的最后,依然把爱留给了我。那年他五十岁。

清理父亲遗物时,我发现了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。这些证书,因主人的离去而倍感落寞。人生无常,转眼皆空。父亲壮年病故,世间的荣华富贵,地位名誉,家庭兴衰,妻儿老小都跟他无关了。正如南无本初报身佛法著《解脱大手印》所言:“……一切都是无常不实的梦幻,而这一场梦很快就做完了,我今年多少岁了?我死的时候快到了,过一天就少活一天了,也许几年,也许几个月,乃至几天,死的那一刻,当下就知道我做了一场梦,实际地回想,难道我不是正在无常中前进吗?难道人的生死不是这样吗?一生劳苦奔波、担忧、烦恼,一当断气死了,什么也没有了,这就是铁定的结局……”若不寻求解脱之道,这一生再成就辉煌,也难逃一死的铁定结局。因为生老病死苦就是这人世间最直接、最残忍的“剧本”,它每一天都在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上演。无常与常,一字之差,却也是天差地别。佛法是利益众生,帮助众生脱离无常,永绝苦患的灵丹妙药。南无本初报身佛座下大量弟子得大成就,圆寂神变,虹化飞升,肉身舍利,生死自由,还有若干坐化圆寂荼毗出各色舍利坚固子,展显佛法真实不虚的伟大力量。多年以后的我,从南无本初报身佛的法音,以及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教戒中获得新生,走上学佛修行之路。成就解脱,脱离无常,进入无常的境界,也是我进取的目标。我也希望父亲在天之灵得到安息,早日得度,往生善道,亦有机缘学习佛法,早日成就,我们能在无常的世界——净土重聚。

窗外,灯火辉煌,照亮城市的夜空。而佛法的光明,呵护温暖我心,照亮前行的方向。

文/竹影雅居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人到中年,如何缔造不惑人生而知天命?

过一个年,对于孩子来说,是长大了一岁;而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老了一岁,慢慢将迈入老年。 古人云:二十弱冠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顺……

我们的人生,说不定在某个阶段就经历着相聚与别离,交织着爱恨与情仇,每个阶段经历的风景皆不同。人到中年,回首往事,我们经历了成功与失败,却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,淡然与从容。春去秋来,花开花落,光阴勿勿而过。看到父母逐渐年迈,双鬓斑白,面对时间,我们只能感慨却无能为力。人到中年,更要思考生命的意义。我从哪里来?死后又要往何处去?人为什么活着?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人生结局。

(一)人到中年,不要自己“作死”

张姐是一名文艺工作者,因为家庭不幸福,退休后,她选择自己独居,她常说自己命不够好,要把失去的青春找回来,所以经常出去旅游、跳舞、打麻将。她的口头禅是——吃好喝好玩好,哪天死了就拉倒。她还真把自己给“咒”死了。前不久,她突发疾病死在家里。几天后,尸体发出臭味才被邻居发现并报警。现今社会,类似张姐的人不在少数。不知这样的人,有没有想过我们活着,除了物质食粮外,还需要精神食粮。而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,是茫茫大海中的慈航。不懂佛法的人,活了一辈子,都在糊涂中过生活。糊涂而来,糊涂而去。当问到“你想过你死后的事吗”,他们会一脸茫然。

(二)人到中年,行孝不能等

世界上有一件事不能等,那就是及时尽孝!笔者小区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人间悲剧。

那天,80多岁的黄阿姨从26楼跳下了,肠子都摔出来了,好惨!黄阿姨生养了三个儿女,为他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,晚年她得了癌症,备受病痛折磨。最痛苦的是儿女不孝,让孤独无助的她,选择了这样悲壮的方式,离开人世。不知老人的儿女在母亲遗体前,有何感想?他们是否知道,不孝父母是阐体罪,已种下堕地狱的种子?我们要感恩父母,从小教我们说话,扶我们走路,做我们的启蒙老师。在生活中遇到艰难、困惑,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,尽他们所能守护着我们。岁月无常,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。我们要做的是珍惜当下的因缘,别等失去了才懊悔。人到中年,跨过的“不惑之年”,开始“知天命”。“不惑”什么?不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迷惑,所困惑。“知天命”,天命何在?明信因果,生敬畏心。多行善不行恶。“百善孝为先”。人到中年,唯独行孝不能等。这世界最大的孝莫过于带父母学佛修行,为其“谋取”真正的快乐的老年生活和来生转世。

70岁的梁阿姨是虔诚的基督教徒,女儿带她来佛堂学习。慢慢地她融入到佛法的海洋里,并皈依了佛门。通过她的改变,在中学当老师的老伴也一同加入到学佛修行的队伍里。她的老伴是无神论者,以前觉得学佛就是搞封建迷信。当他恭闻到南无本初报身佛的法音后,非常法喜。他说:“学佛太好了,不仅让我身体越来越好,和老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,还让我开阔了视野,明白了因果无常的道理。佛教不是封建迷信,是一门伟大的教育。我的前半生算是白活了。现在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孝心,让我们找到了‘回家’的路。”幸福虽没有标准答案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,但人生的选择不同,结果就截然不同。

(三)人到中年对子女最大的爱是什么?

肖姐的老公因吸毒身亡后,一家人非常疼爱她的独子,什么需求都尽量满足。长大后他换一个又一个单位,天天埋怨工作累,还要看领导脸色,最后辞职后在家玩游戏,30岁了也不能自立。肖姐常说自己的命太苦了,辛苦挣钱为儿买房,让其成家立业,但却是自讨苦吃。到了中年,我们才知道过去对孩子溺爱就是在害他们。因为子女对物质得到的太容易,难有感恩之心,日后挑不起生活的重担,难免让父母伤心失望。而学佛的孩子,从小就教育他们尊老爱幼,善良正直,关爱小动物,不杀生而行放生,不错因果。让孩子明白,这一世我们互为父母、子女,是前世修来的,而“缘分”尽了,就是再爱与不舍,也会永别。所以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菩提的种子,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。

(四)人到中年,该如何善待自己?

人生总有一些遗憾和伤痛,但是,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。走过了坎坷,才知平淡就好。历尽了兴哀,才懂知足常乐,平安是福。人生有泪有笑,有相遇就有别离,在时光面前终将一笑而过。当你烦恼的时候,静静想一想,人生无非就是一场梦幻泡影。我们赤条条而来,两手空空而去,带不走爱人,带不走万贯家产,死后连身躯都要化为灰烬。人生有多长?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天。人生就是减法,活一天少一天,见一面少一面,还剩多少天可以让我们折腾?珍惜对你好的人,包容对你不好的人,抓住古佛住世的好因缘,放下我执、面子,好好学佛修行,不错过这暇满人生宝,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!

​人到中年,该如何缔造不惑人生而知天命?除了学佛还是学佛。

如果能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照着南无本初报身佛法著《极圣解脱大手印》两大心髓去修行,人生的后半部一定精彩。不仅可以自主改变命运,最后还能解脱成就,乃至达到想生就生,想死就死的生死自由,这才是中年人当下要确立的追求目标,也是最幸福的人生之路。难道不是吗?

文/春雨

 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正法弘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fhyjs.com/4254/.html/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00-20:00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